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名家荟萃 传统文化 文化刊物 文化活动 艺术收藏 非遗文化 文化战略 文化资源  
地方分站
文学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资源 > 文学 > 正文        
残雪
发布者:本站 发布时间:2008/10/15 阅读:3682次 来源:编辑部 双击自动滚屏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5月30日生于湖南长沙。父母是三四十年代的 
  中共党员,解放后在报社工作,父亲曾任新湖南报社社长,1957年父母双双被划为右派下放劳动。残雪从小由外祖母抚养,这位老人心地善良,但有些神经质,有一些怪异的生活习惯(如生编故事、半夜赶鬼、以唾沫代药替孩子们搽伤痛等),对残雪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残雪从小敏感、瘦弱、神经气质,短跑成绩和倔强执拗,在学校都很有名。她小学毕业后恰逢文化大革命爆发,便失学在家。1970年进一家 
  街道工厂工作,做过铣工、装配工、车工。1978年结婚,丈夫是回城知青,在乡下 自学成木匠。1980年残雪退出街道工厂,与丈夫一起开起了裁缝店。残雪自小喜欢 
  文学,追求精神自由。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超过六十万字。已发表的短篇 小说有《污水上的肥皂泡》、《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旷野里》、《公 
  牛》、《山上的小屋》、《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天堂里的对话》、《天窗》, 中篇小说有《黄泥街》、《苍老的浮云》,长篇小说有《突围表演》等。残雪的作 
  品有不少被海外文学界翻译和介绍。当代作家,曾经被视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关注女性内心的状态为特征,以后的林白、陈染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她的影响。
   里向外与外向里
  残雪曾经对自己的写作过程有一个大致的划分。她认为早期的《黄泥街》、《山上的小屋》是创作的第一阶段,特点是人间烟火的味道较重,外部世界的干扰削弱了小说在灵魂内部的展开;第二阶段,包括《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苍老的浮云》以及当时唯一的一部长篇《突围表演》,则是从外向里的挖掘,像旋风一样层层深入的旋到内部(灵魂最深处)去;第三阶段,从《痕》开始,专门集中在一种深层次的东西上,以艺术家本身的创作为题材,拷问艺术的本质,达到"纯文学"最理想的境界。目前应该是第四阶段,跟以前又有不同,主要表现在风格的转换上,《松明老师》、《鹰之歌》应该是这个时候的代表作,风格变得明朗朴素,但所探求的东西仍然是一贯的。残雪这种"阶段"式的划分方法,在我们看来,并不是一种时间性的关系;毋宁说这是作家对自我灵魂剖析的几个阶段,而表现在创作中,则会有一些反复和加深。
  残雪所有的小说都在向着一个命题挺进,那就是不断地追问人的精神的本质,并用这种小说形式的本身来回答有关"艺术本质"的问题。精神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在这里变成一个镜子的两面。但这就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人们有时候很难分出她的小说与创作谈之间的分别。因为她的创作谈通常都是用小说的笔法来谈,有人物,有故事,但最终指向艺术的本质;而许多小说则又赤裸裸地表现艺术的创作过程,虽然在讲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分明又是在描述艺术的历史。小说《从未描述过的意境》和创作谈《奇异的木板房》就是这样的例子。二者都表达了相似的主题,但创作动机截然相反,形成互文的效果。
   
   美的激情和灵魂的丑恶
  1985年,残雪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黄泥街》,她并不认为能够立即得到发表。而后来竟然发表了,她认为完全是"沾了改革开放的光"。那时,她正开着一个裁缝铺,还带了四五个学徒。铺子里不断有顾客进进出出,闹轰轰的,写作时间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但她发现只要自己拿起笔,那一瞬间就感觉跟别人不一样,外界的工作根本不能干扰她。就这样,她从一个裁缝铺子里进入那无数个神奇的梦境。可以猜想,在她真正拿起笔之前,曾经有过怎样的阅读史和心灵的塑造史。
  残雪是那种一开始写就成熟起来的作家。我们现在从《黄泥街》的内部结构的分析中会发现,她在第一部小说的创作中,就已经领悟到自己将要明确探索的东西--人的精神的本质。这个"目的物"的轮廓和脉络随着创作的不断前进而逐步清晰。残雪一方面执着于梦境的描述,潜意识的发动,一方面又执着于梦境的分析,理性的控制;一方面表现着灵魂的丑恶,境遇的荒诞,一方面又显示出批判和展示的力量,给人以美的激情;一方面带给人绝望,压抑和阴冷的阅读体验,一方面又流露出一个作家的幽默,诙谐和明亮。
    本文共分 1 页    

  相关评论

暂时没有任何评论

评论呢称:
 评论内容:
     
相关新闻      
  刘宇一教授作品:历史、艺术、文化、经济价值并蓄的收藏瑰宝 [ 2024/10/29 ]
  纪录片《跨越时空的北京中轴线》播出 讲述中华文明故事 [ 2024/10/24 ]
  特色鲜明 玉树藏文化的深厚意蕴与独特魅力 [ 2024/10/8 ]
  春风化雨 —— 致敬我心中永恒的灯塔 [ 2024/9/2 ]
  “周日制服”诞生85周年, 运动不止竞技 [ 2024/7/5 ]
  TCL未来创意家大赛收官,赋能年轻人迎接创意未来 [ 2024/7/3 ]
文化资源       
考古
文学
艺术
最新资讯        
华为阅读独家上线《常变与长青》:...
创新·艺术·扬国威:行风伟业集团...
2024大模型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
中国文化书院40周年纪念封首发式暨...
一朵花,开在人与自然的对视中 | 20...
关于聘任韩浩然、曹志发等同志中国...
看音乐剧,“人大于戏”?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
名家推介 查看更多      
王永健
莫言
苏长陆
杨勇
王涛
李玉田
网站首页  |  商务合作  |  加入收藏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找回密码  |  人才招聘  |  人才策略  |  返回顶部
 
文化研究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领导致辞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画院动态
艺术领域
政策法规
 
名家荟萃
名家推介
名家专访
名家作品
 
文化战略
文化资源
非遗文化
文化活动
文化刊物
 
书画收藏
文化超市
文化视频
文化时评
传统文化
文化赛事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中国文化研究网  中国文化研究网  2010-2024  版权所有  禁止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制
ICP备案号:京ICP备05015561号-1   联系电话(TEL):64813409/64813408   地址(ADD):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