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名家荟萃 传统文化 文化刊物 文化活动 艺术收藏 非遗文化 文化战略 文化资源  
地方分站
文化资源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资源 > 正文        
岩壁上的文明密码:评蒋中意《浙江岩画:“上山”溯源》的学术价值与人文精神
发布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5/9/4 阅读:3336次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网 双击自动滚屏

  在信息爆炸的视觉时代,我们习惯于快速消费图像,却很少驻足凝视那些被时间打磨的原始印记。当我翻开蒋中意先生的新著《浙江岩画:“上山”溯源(以下简称《浙江岩画》),仿佛瞬间被带入一个静谧而深邃的时空隧道——那些镌刻在岩石上的线条、图案与符号,不再是冰冷的史前遗迹,而成为跨越万年的文明对话。这部著作不仅以其精美的装帧、质地上乘的纸张和精湛的彩印技术令人爱不释手,更以作者深厚的学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苦行僧般的田野考察精神,为我们重新打开了理解中国东南史前文明的一扇窗。

  一、 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一部匠心之作

  《浙江岩画》首先在物质形态上便显露出非凡的品格。书籍装帧采用深褐色仿岩纹路封面,触感粗粝而沉稳,仿佛亲手触摸千年岩壁;内页纸张厚实且色泽柔和,完美还原了岩画本身的质感与岁月痕迹。全书共收录彩色岩画及相关图片298幅,大都辅以方位标注和光线说明,甚至在不同时段、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对比图像,足见编辑团队对视觉真实性的极致追求。

然而,书中真正令人震撼的远不止这些可见的精致,而是其背后不可见的学术积淀。作者的两篇序言既是导览,亦是宣言。前者从宏观视角阐述岩画作为人类早期视觉语言的价值,后者则 深情回顾了十余年田野调查的艰辛与顿悟。中意先生以记者特有的叙事张力,以“平实流畅,夹叙夹议,文诗相融,言简意赅”的笔触,将冷硬的学术主题转化为充满温度的人文故事,使得本书既具备专业著作的深度,又拥有大众读物的可读性。

  二、 学术的厚度:185条引用的背后

  书中多达185条科学、恰当的引用,绝非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跨学科、多维度的研究框架。这些引用涵盖考古学、人类学、艺术史、地质学、甚至符号学和神话学,既包括《韩非子》《史记》《太平广记》《山海经》等古典典籍,也包括国内权威期刊如《考古学报》《文物》的最新成果,引入了国际岩画研究的前沿理论(如Anati的岩画语义结构理论、Lewis-Williams的萨满意识假说)中意先生以记者特有的信息整合能力,将分散的学术观点熔铸为一个连贯的整体,既避免了过度推测的陷阱,又敢于在扎实证据基础上提出新见。书中提出了独特的岩画测年方法。虽然微腐蚀断代法是当下流行的岩画测年法,但中意倾向于基于岩画要素与考古出土文物进行比对、地方及各地岩画的文献和创作方法、参照直接断代法等的“综合断代法

  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每一条引用均明确标注来源及争议点,甚至对某些主流观点提出谨慎质疑(如关于岩画断代技术的局限性)。这种坦诚与反思,体现了作者对学术共同体的尊重,也为后续研究留下了开放的空间。

  三、 田野的温度:苦行僧般的执着

  若说文献引用展现了本书的静穆之思,那么实地采集的岩画图像则承载着其行动之力。蒋中意先生是永康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从业30多年的新闻工作者。他祖籍东阳,定居永康,这使他对浙江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苦行僧般的执着深入浙江的山险壑——从仙居的陡峭崖壁到苍南的潮汐礁石,从奉化的密林到永康的荒谷。他常常为了一个模糊的图案等待数小时,只为捕捉最佳光线;或为了验证一个符号的完整性,多次重返遗址。五年多来,中意先生几乎踏遍浙江所有岩画点,采集了5000多幅图片,为我们打捞出了无数已被埋没的人间珍宝

书中特别记录了2020年仙都后山岙岩画点钻刀茅洞的惊险:“周身发出和刀茅拉锯的声音,……像千万只蚕在撕咬着因痛苦、伤害而扭曲变形的桑叶。”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后来中意先生还独自一人去了四次,害怕了“就壮着胆空喊”,有一次,由于路滑,一脚踩空,“眼前一片模糊”,所幸有惊无险,险中有喜,在后山岙岩画相距50多米处,发现两个共有1500多平方米、内容丰富、延续时间长的岩画点。他不仅拍摄了高清图像,还详细记录了岩画所处的微环境(岩石成分、朝向、植被覆盖等),并采集了周边土壤样本以供后续分析。这种将现场观察与科学检测结合的方法,显著提升了数据的可靠性。

  此外,书中大量访谈当地村民、民俗学者和地方史志工作者的内容,为岩画研究注入了活态记忆。例如,金华某处岩画被村民称为神仙棋局,代代相传的传说虽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却为理解岩画的文化功能提供了民间视角。这种自上而下的学术考据与自下而上的口述史的结合,使得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图像志,成为一部立体的区域文明史。

  四、 岩画作为方法:重构东南史前文明的图景

  《浙江岩画》的深层价值,在于它通过区域性个案,回应了一个宏大命题:如何理解长江下游史前文明的特质与演进?浙江岩画大多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初期,正值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中意先生敏锐地注意到,这些岩画极少表现狩猎场景(如北方岩画常见),而更多出现几何纹、船形、人面像及星象图案——这可能暗示着沿海族群从渔猎向农耕过渡中的宇宙观转变。作者认为这些岩画时空交错,创作风格不仅能找到上山文化的影子,还跟世界各地岩画、遗址文化存在联系,融入世界岩画的传播圈内,呈现出文化共同体的景观

书中特别强调了岩画与周边考古遗址的关联性。创新性地将浙江岩画与上山文化联系起来。例如,仙居岩画群与 nearby 的下汤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在符号系统上存在相似性;温州岩画中的舟船图案,可与河姆渡文化中的独木舟模型互为印证。这种将岩画置于考古学文化谱系中的尝试,打破了以往就画论画的局限,为重构东南地区史前社会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实物证据。

  五、 遗憾与展望:未尽的探索

  当然,本书亦存在一些遗憾。由于岩画断代技术的限制,部分图案的年代推断仍依赖风格类比,难免存在偏差;某些国际理论(如神经考古学解释)的引入稍显简略,未能充分展开;此外,若能增加数字技术(如3D建模、多光谱成像)的应用案例,或许能进一步提升记录的精确度。

但这些微瑕不足以掩瑜。更重要的是,《浙江岩画》启示我们:文明的记忆不仅埋藏于地下,也镌刻在山川之上。它呼吁学界重视东南岩画的独特价值,更提醒我们,在城市化狂飙突进的今天,那些散落荒野的岩画正面临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保护与记录已成当务之急。

  结语:一部有体温的学术史诗

  蒋中意先生的《浙江岩画》,是一部融合了记者之眼、学者之思与行者之魂的杰作。它既是一座区域岩画的详尽档案,也是一次方法论示范:如何以严谨又不失想象力的方式,唤醒石头中的记忆。在185条引用的博学背后,是作者对文明源头最诚挚的敬畏;在每一幅岩画的清晰影像之下,是十余年风霜雨雪中的孤独行走。

  这本书告诉我们,岩画不仅是史前的艺术,更是人类第一次试图将时间凝固于空间的伟大尝试。而中意先生,正是那个 decipher(破译)岩壁密码的现代读诗人——他让我们听见了来自远古的回声,也重新理解了何为中国的多元构成。或许,真正的学术从来如此:它需要图书馆中的孤灯,更需要群山深处的足迹;它追求科学的精确,也守护人文的温度。

  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徐杰舜教授评价此书:“一语触开我的天灵盖。确实,这本书不仅能打开读者的天灵盖,更为浙江文化历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黄宗海)

    本文共分 1 页    

  相关评论

暂时没有任何评论

评论呢称:
 评论内容:
     
相关新闻      
  岩壁上的文明密码:评蒋中意《浙江岩画:“上山”溯源》的学术价值与人文精神 [ 2025/9/4 ]
  临江仙·凭栏寄远 [ 2025/8/29 ]
  临江仙 中年忆 [ 2025/8/8 ]
  百年云浮石材,镌刻世界之美 [ 2025/8/4 ]
  以中华文化太极思维视角领悟先进理论 [ 2025/8/4 ]
  "羊城陶韵 陶脉同源"特展盛大启幕 葆光美陶文化传承馆开馆仪式圆满举行 [ 2025/8/4 ]
文化资源       
考古
文学
艺术
最新资讯        
岩壁上的文明密码:评蒋中意《浙江...
临江仙·凭栏寄远
青华宫太乙文化座谈会暨“太乙慈尊...
关于聘任焦敏忠等同志中国文化研究...
2025年北海陈氏学子奖学大会在陈胡...
买买买也能传播文化?“浙有礼”要...
战马新装亮相第九届广州青少年醒狮...
临江仙 中年忆
名家推介 查看更多      
王永健
莫言
苏长陆
杨勇
王涛
李玉田
网站首页  |  商务合作  |  加入收藏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找回密码  |  人才招聘  |  人才策略  |  返回顶部
 
文化研究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领导致辞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画院动态
艺术领域
政策法规
 
名家荟萃
名家推介
名家专访
名家作品
 
文化战略
文化资源
非遗文化
文化活动
文化刊物
 
书画收藏
文化超市
文化视频
文化时评
传统文化
文化赛事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中国文化研究网  中国文化研究网  2010-2025  版权所有  禁止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制
ICP备案号:京ICP备05015561号-1   联系电话(TEL):64813409/64813408   地址(ADD):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