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汕尾市音乐家协会(以下简称“汕尾音协”)秉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全市音乐工作者,在创作、展演、传承、服务中奏响的时代强音,不仅让 "广东省渔歌之乡"" 广东省小提琴之乡 "的金字招牌落户粤东,更以《红海湾情怀》斩获广东省" 五个一工程 " 奖,诠释了岭南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艺术创作与舞台绽放共谱华章
为丰盈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搭建音乐人才展示平台,汕尾音协精心构筑多元舞台,让本土音乐焕发夺目光彩。2022年举办的汕尾市青年歌手大赛总决赛吸引超百万人次线上观看,国家一级作曲家、广东省音协主席金旭庚,广东省音协主席团成员、汕尾市音协主席何晓雾,广东省文联音乐舞蹈工作部一级调研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国家一级演员乔建军等名家坐镇评委席,为赛事增添专业分量。
在音乐创作人才培育方面,协会承办的高规格广东省音乐创作人才培训颇具影响力,吸引21个地级市推荐的作词、作曲、编曲等领域创作人才参与,更特别邀请新疆、西藏音乐人开展跨地域艺术交流。培训项目请来顶级师资授课,包括词作家、一级编剧金沙,词作家、音乐评论家朱明,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严冬教授等。同步策划“学习傅庚辰音乐艺术”创作讲座、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王军教授的合唱指挥讲座等专业提升活动,构建起系统化的创作人才培养体系。
汕尾深厚的文化沃土孕育出丰硕的音乐创作成果。协会鼓励音乐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催生众多展现时代精神与汕尾风貌的获奖佳作。其中,《红海湾情怀》荣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渔村水路连水乡》、《吉康的阳光》摘得首届汕尾市文艺奖银奖;《问》获得广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主题曲征集二等奖;《山歌唱到北京去》入选广东省第五届客家新民歌“十大金曲”;在 “唱响绿美汕尾”原创歌曲征集活动中,《绿美》、《美丽海丰》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此生只为你》成功入选景德镇陶瓷主题原创歌曲;协会主席何晓雾创作的《放歌新汕尾》更是唱响了新时代汕尾城市发展的新貌。会员们活跃于各级赛事展演舞台,从斩获广东省第四届民歌大会银奖,到参与“湾区有新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流行歌手大赛、广东省原创乡村民谣大赛,再到成功承办汕尾“百千万工程”基层巡演首演、举办渔歌王黄琛作品音乐会,以及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惠民演出与主题晚会,音乐的力量深入城市的每个角落。
非遗传承与人才培育厚植根基
汕尾渔歌,也称“疍歌”,是粤东汕尾市沿海渔民在劳动和生活中所唱的民歌,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守护文化根脉,擦亮特色名片,汕尾音协将汕尾渔歌的保护传承作为协会重点工作。为此,协会专门成立汕尾渔歌专业委员会,通过组织交流研讨、选派骨干赴惠州观摩渔歌音乐剧、举办历史渊源座谈会与创新发展调研等活动,深挖渔歌文化内涵。同时,积极搭建传播平台,组织会员参与央视、新华社、广东台等权威媒体的专题拍摄,选派代表远赴云南参加民歌展演、亮相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及各类非遗传承交流活动,让汕尾渔歌这张独特的文化名片走向全国。在汕尾音协不懈努力下,汕尾于2023年成功获评“广东省渔歌之乡”。
坚实的队伍是事业繁荣的基石。汕尾音协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秉持“积极发展、严格把关”原则,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截至2025年6月,汕尾音协会员已达429人,其中省级会员109人,国家级会员11人。通过系统性组织会员参与专业培训、高端讲座、重要赛事及丰富的交流活动,协会全方位提升会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为汕尾音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价值引领与艺术服务温暖城乡
汕尾音协始终坚持以政治理论铸魂、以艺术服务聚力,让旋律成为连接时代精神与百姓心声的桥梁,在奏响文化惠民强音的同时,彰显着新时代音乐工作者的使命情怀。协会将政治理论学习置于首位,组织会员深入学习党中央文艺方针政策、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参加广东省、汕尾市组织的文化思想专题学习及工作会议,增强“四个意识”,并通过全市音协工作会议传达上级精神、部署工作、凝聚共识,确保音乐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航向前行。
音乐的价值更在于服务人民、温暖人心。协会深刻践行 "艺术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积极组织会员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协办“学雷锋志愿服务”等公益项目。用音乐传递温暖,服务社会,彰显音乐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广大音乐工作者深入基层,用优美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参与各类文化惠民演出与主题晚会,履行社会责任,为营造汕尾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贡献着独特而温暖的力量。
以山海为谱,以时代为弦。近年来汕尾市音乐家协会在艺术创作、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领域谱写了丰硕篇章。未来,这支日益壮大的音乐队伍,必将继续奏响建设文化名城的磅礴乐章,让“渔歌之乡”、“小提琴之乡”的美誉在岭南大地上愈加熠熠生辉,弦歌不绝。
撰文:黄镜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