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在演一个游戏角色,我在演她背后的矛盾、尊严,还有不被理解的独舞。”
2025年夏日的一天,夕阳下的伦敦 V&A 博物馆门前的石阶上,Fanli Meng 穿着一袭湖蓝色舞台长裙,出演《原神》角色芙宁娜的剧情曲目《轻涟》片段。这是一场无扩音设备的演出。fanli带领四人组成的创作团队倾情展演,两名摄影师负责不同角度的拍摄,一位同伴协助现场协调。
当高音划破空气时,一些路人驻足。一位带孩子的母亲问道:“Is this part of the museum?” 另一位观众微笑着回答:“It’s a story in itself.”
摄影师Camellia是她协作的合作者之一。她回忆:“她不像一般的coser在演造型,而是在导一场戏。拍摄当天,她会主动调整呼吸点,走位节奏,甚至考虑背景中人群是否会影响视听节奏。”
从练声到环境感知:声乐训练与空间共鸣
Fanli Meng 出生在黑龙江哈尔滨,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音乐之都的城市,有中国持续时间最久的夏季音乐节“哈尔滨之夏”,还有百年历史的交响乐团与剧院。在这座城市,音乐不只是表演,更是一种文化肌肉的自然运动。
“我四岁就在少年宫学美声发声了,”她说,“练习不是为了比赛,是一种生活方式。”尽管大学时她选择了工程学,但课余时间仍坚持在艺术学院进修声乐,接受的则是中央音乐学院体系的传统歌剧唱法。注重呼吸、共鸣、气息控制与乐句表现力。同时她也传承了中国北部一些偏远地区的民族唱法,她另一个特点是声音令人感受多变,她会略微调整不同的声音细节以表现性格,她是团队中有声演绎的领头羊。
她说:“声音对我来说,不是工具,而是身份的一部分。我对每个角色的理解,都从‘她会怎么发声’开始。”
“我非常清楚自己每一段声音是在哪一腔区发出、哪个频率对环境的反射更敏感。”她提到自己特别喜欢在城市户外演唱,“风拂树叶的声音、脚步声,甚至偶尔婴儿的哭声,都会成为我声音的一部分。每一次录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事件。”
“芙宁娜是我演过最不像主角的主角”
Fanli 对芙宁娜的选择并非偶然。在原神的叙事中,这位女神充满舞台性、自我矛盾与被误解的高傲气质。Fanli 表示,她不是在演这个人,而是在演“她所构建的世界”。2025年3-6月,北京环球影城和原神芙宁娜的互动活动甫一出现就引发了数十万人关注。
“芙宁娜不是柔弱,她是某种孤独地坚持存在的形式。我希望别人听我唱,不是感受到技巧,而是感受到那种‘她还活着’的情绪。”
一位旅居欧洲的朋友在看到现场视频后评价:“声音既有剧场质感,又有街头不确定性,非常打动人。”而黄女士则留言说:“她用的是那种真正的传统歌剧式发声,在户外还能做到情绪不散,太难得了。”
📷 她不是 cosplayer,她是导演与角色合一的“造梦人”
记者还注意到Fanli还参与了一项专注城市地标戏化演练的实境编播综艺记录片,在伦敦塔桥实场录制,他作为特别邀请列表演员,与许多不同国籍的艺术创作者一同组成小队,完成与伦敦市民以及旅行者的合作技巧。该节目于中国主要网站上线后,引发热议,短时间内网络观看量超过50万,其中大部分观众来自中国和欧洲华人社区。
采访结束时,Fanli 提到她接下来想发展一系列“城市-角色-声音”三位一体的短片计划,在伦敦的地标与文化场所内展开。
“有一天,如果有人在地铁站、桥边、剧院门口听到我唱,能短暂停下脚步,那这一切就已经实现它的意义了。”
这些成就,展示了 Fanli 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如何用他的声音、形象与地理空间,建立一种世界线外的幻观戏场。(王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