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波
艺术活动在中外沟通与交流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自3月8日起,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华风韵”品牌年度项目、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演出的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和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进行了6场大型巡演,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再如2023年11月9日至18日,费城交响乐团为纪念其初次访华50周年,在中国北京、天津、苏州、上海四地举行巡演,促进了人文交流。
殿堂里的艺术如此,街头上艺术更是如此。现在短视频比较活跃,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中国艺术家在国外“快闪”的镜头,有演唱,有跳舞,有演奏乐器,知名民乐演奏家方锦龙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以前笔者还看到过上海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在荷兰等地的芭蕾“快闪”,都颇为惊艳。可能是因为曾经做过记者的缘故,笔者比较注意细节,既看表演者,也看观众。在这些短视频中,表演者投入,观看者融入,都十分令人感动。这种交流是完全不需要“翻译”的。通常这些视频也都有较高的点击和传播量,在现场感染众人的同时,还实现了二次乃至多次传播。采取“快闪”和短视频的方式对于推进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走到外国的民间去大有好处,轻巧、灵活、亲切、生动、自然。
在人类的交往中,不同语言的翻译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有没有一种“大语言”,让人类不必经由翻译,就彼此能够互相懂得?在笔者看来,这种“大语言”是存在的,一定程度上来说,艺术算是其中一种,可以让会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很快在特定的话语体系之内实现无障碍的沟通,实现令人叹服的默契,这在艺术活动的中外沟通与交流中就有所体现。
为了让人类更好地实现相通互懂,我们应该加强对艺术的学习,更多地使用这种“大语言”,通过艺术开发潜能和智慧。因此,在艺术领域,无论是殿堂级的交流,还是接地气的街头“快闪”,都值得鼓励。当然,更应该鼓励和尊重的则是艺术家的创造和艺术的创新,应该为艺术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更加尊重艺术家的劳动成果,因为好的艺术和艺术创新是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的,它可以超越地域、超越国度、超越语言、超越人种,甚至超越创造者本身,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点已经为过去的人类历史所证明,同时也将参与创建人类的未来。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其中年轻人占比相当大。人们从艺术中汲取营养,获得心智的提升与生命的力量,并参与到艺术的欣赏与创造之中。笔者相信,在这种“大语言”的大规模使用与创新领域,未来的人们一定比我们这一代有更大的作为。因而,他们的世界也将更加丰富而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