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场主题对话、五大功能展区、5场“非遗+创新项目”发布与签约交易、6场经典非遗节目展演、9项非遗养生美食互动体验、19个“广作”非遗项目构建当代广州情景生活空间……自11月30日开幕以来,2018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广州非遗展全面呈现了广州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勃勃生机与繁荣景象,“激活·融合·共生的非遗+新时代”的策展理念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中心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广州积淀了丰富而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成为当代广州的文化根脉和文化创意源泉。为了进一步挖掘广州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重要价值,本届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上,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广新局特别组织举办了此次广州非遗展。展览将承载着广州城市记忆的文化街区“永庆坊”搬进展厅,通过精心的展陈设计,还原了独具特色的广式生活场景,用非遗讲述了自古以来广州人的起居、饮食、养生等。
徜徉在“广作与美好生活”展区,观众仿佛置身于广式西关大院,从客厅到书房,从茶室到琴房,精工细作的广作家具与精雕细琢的广彩、广绣、玉雕、牙雕、珐琅彩等作品荟萃,呈现出广府人家雅致的生活空间。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平说:“广作是与京作、苏作并肩齐名的传统工艺流派,‘三雕一彩一绣’是广作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目前,已有7个广作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其中6个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观众步出“家门”,迎面而来的“广式生活智慧养生文化展区”就像一个开在家门口的广式生活市集,这里有潘高寿、采芝林、小柴胡、西关正骨、小凤饼、广式腊味、广式莲蓉饼食……穿梭于美食和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中,人们对广州人的美食、医疗养生生活智慧有了直观认识。
通过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的平台,广州非遗展还全面展示了广州在探索“非遗+时尚”“非遗+旅游”“非遗+演艺”“非遗+影视”“非遗+知识产权”“非遗+动漫”“非遗+文创”“非遗+扶贫”等诸多方面的典型经验和成果。
据了解,自2017年起,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就策划实施了地铁非遗游、沙湾古镇非遗游、西关非遗文青游、西关十三行非遗体验游、海珠区琴心之旅等10余条文旅路线,每每举办活动观众场场爆满,深受欢迎。很快,活泼生动的非遗体验游便吸引了广州知名旅游公司“广之旅”的浓厚兴趣。在本次非遗展现场,“广之旅非遗游”与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签约合作并发布和推介了数条经典非遗旅游线路,进一步推进了“非遗+旅游”在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场广府华章服饰秀同样让人眼前一亮。由服装设计师屈汀南创立的“汀南服饰”品牌,从广绣、香云纱等非遗项目中汲取灵感,运用创新的服装设计语言讲述历史悠久的广府故事,将一份细腻的中国式优雅呈现于当代生活。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越来越看重传统工艺背后的文化价值,这也是‘传统工艺+’或者‘非遗+’的时代前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说,“要实现‘非遗+’,单靠传承人是不够的,单靠旅游公司、设计公司、演艺公司也不够,还需要发展专业化的中介团队,才能将传统行业与现代行业顺利对接起来。我惊奇地看到,在这方面,广州已经出现了非常专业化的团队。‘非遗+’需要专业的分工合作,才能形成完整的生态和业态。”
其实,广州“非遗+”文化新业态的生机活力不仅体现在市场与交易方面,还体现在公益与扶贫、专业服务等方面。以非遗为媒,广州开展了对贵州毕节市的对口帮扶工作,并在2017年举办广州毕节非遗交流季,加深了两地的文化交流。本次展览期间,在主办方促成下,还举行了唯品会唯爱工坊扶贫项目签约仪式,并设立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贵州非遗展区,深入探索“非遗+扶贫”发展路径。
广州一直密切关注文化市场新业态、新主体、新群体,致力于加强引导、服务、管理。本次非遗展推出多个“非遗+服务创新”项目,包括可供查询的非遗资源数字展示平台、可现场备案登记的非遗知识产权服务、可咨询的非遗法律援助服务以及非遗文创社社员、动漫创作营学员现场招募等。这些由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的服务项目,将为未来更加丰富的“非遗+”跨界融合实践提供专业的资源对接与保障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