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8至11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五洲大酒店举行为期三天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化部孙家正部长、潘震宙副部长,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晋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代表青岛泰之出席了开幕式。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为大会题写了贺词,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以及教育部副部长兼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章新胜向大会发了贺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塞巴斯蒂·维格、安东尼·克罗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中心项目部部长铃木彬司、大贯美佐子;奥地利科学院国家音响档案馆馆长迪特里希·舒勒、瓦努阿图国家文化委员会主席拉尔夫·雷根瓦努、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歌剧院总监皮特·霍夫曼等美、德、法、日、韩、荷兰、伊朗、奥地利、瓦努何图等国的专家学者近2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局长何丽鑽一行及港澳台地区的有关专家学者10余人;四川省和青海省文化厅负责人及部分省市自治区的艺术研究所的负责人、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宋蜀华、朱家溍、乌丙安、刘魁立、乐黛云、汤一介、张道一、贾作光、刘锡诚、邵大箴、靳之林、郝苏民、曲六乙、杨德鋆、王宁、蔡正仁、格勒、董晓萍等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王文章、王泽洲、张庆善和专家学者吴钊、蔡良玉、王树村、刘梦溪、龙瑞、陈绶祥、资华筠、田青、王镛、冯双白、黄在敏等,共计130余人出席会议。
会议的召开,引起了社会各大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CHINA DAILY》、《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中国社科院院报》、《京华时报》、《华夏时报》、《娱乐信报》等在京的23家新闻单位的50多名记者参加了会议,并对部分与会代表进行了专访或跟踪报道。
孙家正部长在开幕式前接见了部分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抢救与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重要性及其迫切性,指出做好抢救与保护工作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潘震宙副部长对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抢救和保护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悠久的文明史,有着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政府对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包括:搜集、整理民间文学艺术,建立民间文艺档案;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大力开发传统工艺;开展研究、教学与创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多途径传播;抢救濒危文化遗产,重点给予扶持;维护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等等。面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所遭遇的严峻挑战,我们需要在抢救和保护工作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做实做好。”潘震宙副部长还明确指出:“抢救和保护中国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继续做好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工作的同时,我们要建立中国的‘代表作"认证体系,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加强横向联系和协作,开展理论研究,加快立法进程。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为建立起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样完善的国内保护机制和国际合作体系而做出努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王文章对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中国艺术研究院长期以来所作的工作以及今后的科研安排作了详尽的介绍。他指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往往被人们忽略或忘却了的文化记忆,我们只有在保护和重新唤醒这些‘记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懂得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与意义。否则,我们的损失不仅是失去了一种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寄寓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中的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而且这种损失是难以挽回的。在我们为这些珍贵的非物质精神财富的未来命运担忧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从政府到群众文化艺术团体、社会公众,已经将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工作当成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而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就是这种热情与努力的一个极有意义的反映。”
“我们准备用5年时间,组织本院各科专家和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参与,与全国各地有关部门、单位协作,分阶段在全国开展全面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普查。我们将全面地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构造及传承关系研究》丛书、《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未来文化走向研究》丛书、《中国宗教艺术遗产集成》、《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集成》等十多个子课题的研究及编撰出版工作;并尽快建立‘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资料馆",编撰《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普查资料总目》;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中国信息网站"并对艺术遗产文献和音像资料进行永久性保护,还将进一步开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各国的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间的广泛合作。通过这些工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以及对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及科学合理的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会议深入地探讨了抢救、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对现代文明和文化发展的意义、如何建立抢救与保护的有效机制、如何提高民众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以及交流各国抢救与保护工作的做法与经验,对抢救和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三天探讨,与会的专家学者做出了非常理性的回答,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代表们建议尽快对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进行立法、建立中国的“代表作”认证体系、建立专门博物馆等。与会学者曲六乙指出,“接近原生态的古老文化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和原始仪式戏剧等领域,提供了多学科学术价值的珍贵资料。”郝苏民呼吁,“民族口传文化的延续和往昔文化资源的保存,面临严重危机。为人类文化资源着想,抢救是当务之急。”宋蜀华也强调,“保护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保护该民族自身,保护和抢救工作既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人类的共同任务。”刘魁立指出,“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分析和研究、抢救和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提高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辽宁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在大会闭幕式上的发言中指出:“这样公开明确地提出会议议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中国艺术研究院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而且这件好事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是国家级的、国际级的。”他建议以后每年开一次这样的会议,并希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出面组织,进行具体、有实效的指导。
各新闻媒体对本次会议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新华网在会议召开的当天晚上就在网上发了题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抢救引起世界关注”的报道,并介绍了我国启动大规模抢救和保护工程的情况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多年来进行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人民日报》、《CHINA DAILY》、《文汇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艺术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民族报》等等,都纷纷进行了报道和刊载大篇幅的专访。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也进行了及时报道。此次会议还被列为中央电视台的“一周要闻”。另外,还有多家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来中国艺术研究院进行专访,有关报道正在陆续刊出。
国内外有关组织也对中国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大加赞赏,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进行多方合作。会后,教育部副部长兼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席章新胜委派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田小刚一行三人专程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了解抢救和保护工程的情况和工作进展,并就相关事项的协作达成初步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处处长爱川纪子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中心项目部部长铃木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塞巴斯蒂安?维格、安东尼?克罗兹等在会后,都专门发来感谢信,对研讨会取得的成功表示祝贺,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作。爱川纪子在来信中写道:“我们非常欣赏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候选项目的选择、评估和选定所做出的努力。得知贵院正计划这一领域开展长期工作,如制作全国非物质遗产清单、对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遗产进行具体调查工作等,我们很高兴”,“并衷心希望我们能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有密切的合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举办这一研讨会,对我国发展先进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全国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世界各国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正在着手此次会议论文集的正式出版,论文集的出版将对全国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章新胜
致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和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贺信
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各位专家教授,朋友们、同志们:
在《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实施30周年之际,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和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请允许我代表教育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为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和朋友表示欢迎,向为举办会议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感谢!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全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是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努力创新,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今年是联合国文化遗产年,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实施30周年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项目启动一周年。我国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大国,一直积极参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艺术研究院积极举办这次会议,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国的非物质遗产文化非常丰富,但也面临保护任务日益加重的问题。我国的非物质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代表,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如何把它们保护好,是我们作为一个遗产大国的十分光荣的职责而又非常艰巨的任务,是上对祖先,下对子孙负责的千秋伟业。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一旦消失,将永远不可再生,不可复得。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更需要对优秀的非物质遗产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你院曾积极参与了对昆曲的推荐工作,使我国这一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代表作被列入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目录》,这充分表明,我国的艺术研究机构越来越积极、全面地参与到遗产的保护工作当中,成为遗产保护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著名的艺术研究机构,在非物质遗产的研究和保护、人才培养和文化创新方面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这次会议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你们将来举办更多的研讨会和培训班,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艺术研究人员成为遗产保护领域的中坚力量。
祝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促进非物质遗产保护方面不断取得新的创新成就,祝会议圆满成功。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