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篆刻艺术的世界里,黄尝铭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卓越的贡献和不懈的努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学术的重要桥梁。作为台湾篆刻界的领军人物,他不仅是技艺精湛的篆刻家,更是印学资料的守护者、篆刻文化的传播者,为中华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深耕印学,构建数字化资料库的拓荒者
黄尝铭,字子昭,1954年生于台北,斋号“真微书屋”。自幼师从篆刻名家王北岳先生,深耕书法、篆刻及印钮创作,更以印学研究闻名。他现任真微印网总监、真微书屋全球印学资料库主持人,同时身兼台湾篆刻家协会会长、西泠印社社员、浙派篆刻艺术研究院顾问等职,是两岸三地篆刻界公认的学者型艺术家。
面对篆刻艺术从技法层面向理论体系深化的趋势,黄尝铭敏锐意识到:印学资料的系统性整理与保存,是传承这一传统文化精髓的关键。1993年,他毅然决然启动“真微书屋印学资料库”
五十年坚守,铸就印学研究的“数字长城”
在电脑科技尚不普及的年代,黄尝铭以人工翻阅古籍、手录资料的方式起步,逐步借助数字化技术,将分散于古今中外的印章、边款、印谱、论著等珍贵资料汇聚于一库。截至2024年9月,该资料库已累计收录127,845笔整合资料(含文字26,114,901字、图片118,062张),涵盖印人档案、印章边款影像、印学书籍版面、论文原稿及人物事迹五大核心板块,并关联近20类辅助档案,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篆刻印学数据库之一。
资料库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黄尝铭坚持“先远后近”的原则——优先抢救年代久远、濒临消失的珍稀资料(如明清古印谱、民国篆刻手札),对近现代资料则严格筛选以确保质量。这种科学的分类与长远的规划,使得资料库不仅成为研究者查阅的“宝库”,更成为篆刻艺术传承的“活化石”。
著作等身,推动篆刻文化走向世界除资料库建设外,黄尝铭在艺术创作与学术出版领域同样硕果累累。近四十年来,他出版篆刻作品集十余种,包括《宋司马温公座右铭印谱》《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印谱》等经典;编撰《篆刻的临摹》《五家书说文部首字汇》等专业教程,为后学提供系统指导。其代表作《篆刻年历1051-1949》《篆刻语录》更被业界誉为“篆刻界的工具书标杆”——前者历时五年整理,完整呈现近千年篆刻发展脉络,2016年在日本大东大学首发即引发轰动;后者则以通俗易懂的“印话”形式,将深奥的篆刻理论转化为大众可读的智慧箴言,被日本篆刻圈广泛采用。
2025年,凝聚其毕生心血的《篆刻年历1051-1949》(五册本)即将正式出版,预计将成为印学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跨界融合,让传统艺术焕发时代生机
黄尝铭始终坚信:“篆刻不仅是方寸之间的艺术,更是承载文字学、文学与美学的综合学问。”为此,他积极推动篆刻与现代科技的融合——通过真微印网(面向全球会员开放)实现资料库在线检索,让古老印章跨越时空界限,走进普通爱好者的视野;通过与香港松荫轩等收藏机构的合作,引入民间私藏珍本,不断丰富资料库内容;更通过策展、讲座等形式,将篆刻艺术带入公众视野。
2010年,他在上海、台北、高雄等地举办“书法篆刻印钮个展”,展出融合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的作品;2013年,于上海鲁庵印泥传习所作专题展览,向年轻一代传递印泥与篆刻的共生文化。此外,他还担任多地篆刻评审委员,通过赛事与教学培养新生力量,让篆刻艺术的火种代代相传。
以匠心守护文化根脉
从台北的书斋到全球的网络,从青涩的学徒到篆刻界的泰斗,黄尝铭用五十余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艺术传承,不仅在于技法的精进,更在于文化的深耕与共享。正如他常说的:“印学资料库不是终点,而是让更多人爱上篆刻的起点。”
如今,真微书屋印学资料库已成为海峡两岸及日本、韩国篆刻爱好者的“精神家园”,而黄尝铭本人,也以“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胸怀,继续在印学研究的道路上笃行致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书写着属于篆刻人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