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名家荟萃 传统文化 文化刊物 文化活动 艺术收藏 非遗文化 文化战略 文化资源  
地方分站
新闻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旅游演艺:​内涵挖掘不妨“深一度”
发布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4/7/25 阅读:3374次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双击自动滚屏

孙丛丛

一台好的旅游演艺作品需要科技与内核、空间与形式等多元融合,更需从创意策划阶段就做足功课,考虑到如何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其中。如果演出形式华丽但内容空洞,则很难形成持久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时空之旅》《又见平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近几年,随着文旅新业态、新空间增多,旅游演艺项目不断涌现,涵盖实景、剧场、主题公园演出等多种类型,成为文旅融合的突出代表。一些场景新、科技足、互动强的旅游演艺作品吸引着人们发现不一样的旅游景观,改变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传统旅游方式,同步打造了地域文旅新名片,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根据《旅游演艺服务与管理规范》,业界将旅游演艺定义为“在旅游景区及相关空间内,以室内场景、室外自然或模拟的山水景观为演出场所,为游客提供的具有一定观赏性和娱乐性的各类演艺产品”。可见与传统演出相比,旅游演艺有独特的指向性,即以游客为主要观众、以多样化的旅游空间为演出载体等。作为现代旅游要素中“娱”的一种体现,旅游演艺注重实现作品的趣味性、娱乐性,它同时强调以多元艺术手法、丰富科技手段等增强游客的沉浸感、参与感,延长其在旅游地或景区的停留时间,从而产生在住宿、餐饮等多方面的溢出效益,实现旅游收入增长。基于旅游演艺在演出内容、形式、空间、场景等领域所呈现的鲜明特征,我们不能简单地拿舞台艺术或文娱演出的标准衡量旅游演艺项目成功与否,而是要尊重其发展方向与规律,将其回归到作为旅游产品的本位上,既不夸大其艺术性,又要掌握好“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尺度,努力营造出更趋良性的旅游演艺生态。

随着文旅新势力蓬勃发展、新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一些地方力求开拓旅游演艺市场“新蓝海”,却没能很好地研究行业趋势与受众诉求,跟风推出相关项目或产品,从而导致了某些行业乱象。比如,贪大求全,试图展示某一地域博大的历史文化,但未找准切口;或呈现形式单一,全力“秀”科技,忽视了特色提炼和内涵挖掘;抑或与空间场景匹配度不高、融合性不强,没能凸显出作为旅游产品的功能定位等,都值得引起重视。

破解旅游演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方面问题,尚需厘清一些认识误区。首先,宏大叙事不是旅游演艺的唯一呈现途径。一些地方在项目打造过程中,存在“旅游演艺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模糊定位,凡是本地的亮点、成就都想借机加以展示,或者动辄要展现某一地域成百上千年的发展史,并以泛滥的解说词、声光电效果等图解主题,用“主创说”代替“演故事”,用内容灌输取代观演体验,难免与游客追求特色化、差异化的审美心理形成较大差距。其次,科技要素不是旅游演艺的唯一“出圈”手段。随着科技成果日新月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文旅项目中,成为强化观众体验的生动载体。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科技手段与演出场域、地域文化元素等没能很好地“拧”在一起,反而呈现出某种割裂感,导致出现“技术在山顶、内容还在半山腰”的不和谐局面,而新技术带来的感官刺激一旦消失,观众难免产生审美疲劳。

由上可见,一台好的旅游演艺作品需要科技与内核、空间与形式等多元融合,更需从创意策划阶段就做足功课,考虑到如何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其中。如果演出形式华丽但内容空洞,则很难形成持久的生命力与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演艺的内涵挖掘不妨“深一度”。比如,以在地文化的独特性破解题材的同质化,用细节突围关联现实生活,或专注于讲一个好故事,以此为载体活用空间场景、探索新型观演关系等,激发观众的合理想象,使其走入演出情境之中。在这一方面,像《又见平遥》《长恨歌》等一些较成熟的旅游演艺项目已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旅游演艺项目的打造也不必一味“瞄准”高科技、大制作、全景式这些热词,小而美、韵致化的表达同样能够彰显出独特魅力。比如,演艺项目《偷心晚宴》以宴会为背景营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在展开剧情的同时,把互动、美食等元素融入其中,通过演员即兴发挥、观众参与剧情逐步揭开悬念,渲染“大家一起玩”的热闹氛围。其演出形式灵活,适合剧场、演艺新空间、户外广场等多种环境,并能面对不同场景、观众呈现出不一样的现场感。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旅游演艺项目的品类已逐步突破歌舞、戏剧、戏曲“老三样”,涵盖脱口秀、行进式表演、游戏剧场等诸多新形式;演出场所也不再局限于实景或室内,而是扩展到山地、田园、船舶、公园等一切可以承载旅游行为的自然或人文空间,这就要求旅游演艺项目的策划、实施不能按老模式、老套路应对新趋势、新问题,而是要转变理念,进一步做好融合文章,推进自身不断转型升级。比如,近来许多地区火爆的小戏小剧演出、民俗节庆活动展演及“村超”“村BA”等,皆以主客共享的方式吸引居民、游客自发参与,其未来能否演进为一种新型旅游演艺模式,或可期待。

    本文共分 1 页    

  相关评论

暂时没有任何评论

评论呢称:
 评论内容:
     
相关新闻      
  第七届传统工艺振兴主题展聚焦文旅深度融合 [ 2024/9/5 ]
  浙江武义:让文化成果在乡村落地生根 [ 2024/9/5 ]
  纪念孔子诞辰2575年祭祀典礼本月举行 首次实现南北共祭 [ 2024/9/5 ]
  山西面食背后的朴素生活哲学 [ 2024/9/5 ]
  时代呼唤更加有效的戏剧评论 [ 2024/9/5 ]
  潘婷奇迹之夜,与非遗发绣《簪花仕女图》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 2024/9/4 ]
新闻资讯       
头条报道
行业新闻
新闻动态
艺术领域
政策法规
最新资讯        
第七届传统工艺振兴主题展聚焦文旅...
浙江武义:让文化成果在乡村落地生...
纪念孔子诞辰2575年祭祀典礼本月举...
山西面食背后的朴素生活哲学
时代呼唤更加有效的戏剧评论
潘婷奇迹之夜,与非遗发绣《簪花仕...
第二届世界电影产业大会澳门启动,...
春风化雨 —— 致敬我心中永恒的灯...
名家推介 查看更多      
王永健
莫言
苏长陆
杨勇
王涛
李玉田
网站首页  |  商务合作  |  加入收藏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找回密码  |  人才招聘  |  人才策略  |  返回顶部
 
文化研究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领导致辞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画院动态
艺术领域
政策法规
 
名家荟萃
名家推介
名家专访
名家作品
 
文化战略
文化资源
非遗文化
文化活动
文化刊物
 
书画收藏
文化超市
文化视频
文化时评
传统文化
文化赛事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中国文化研究网  中国文化研究网  2010-2024  版权所有  禁止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制
ICP备案号:京ICP备05015561号-1   联系电话(TEL):64813409/64813408   地址(ADD):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