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荣坤
七彩丹霞 李晓华 摄
游客在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 赵 峰 摄
“黄河之水天上来,今天亲眼见到黄河,感觉很不一样,七彩丹霞之美更是让我无法用语言形容,在嘉峪关还看到了雄伟的万里长城……此行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的地大物博。”初夏时节,来自新加坡的游客在游历甘肃时说,“我在车上都不舍得睡觉,生怕错过了美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甘肃,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提出“五个方面”工作要求,为甘肃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
牢记总书记嘱托,甘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优质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打造“如意甘肃”文旅品牌。近年来,甘肃把发展文化和旅游作为塑造甘肃新形象、实现绿色新崛起的首位工程来抓,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文化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文化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文旅强省。
据统计,今年1月至5月,甘肃全省接待游客1.48亿人次,旅游消费99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8%和38.3%。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张锦刚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甘肃将在资源、业态、消费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文旅强省。”
据介绍,甘肃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拥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坚持深度挖掘各类文化资源的内涵底蕴和时代价值。
初夏,行走在敦煌,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当地旅游市场的红火。“我们在甘肃旅游的第一站是敦煌。”来自上海的何女士告诉记者,“总体体验不错,敦煌城市干净,景点集中。莫高窟非常震撼,每个洞窟都有其特别的美。”尤其是随着“数字敦煌”建设的不断推进,敦煌文化实现了从墙上“走下来”、从洞里“走出来”,让更多游客感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敦煌盛典》这部大型沙漠实景演出太神奇了。我们的座位居然能360度旋转,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很棒。”何女士说。
一直以来,敦煌研究院把遗产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科技创新,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近日,“敦煌研究院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入选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该项目将千年敦煌文化与现代数字科技相融合,为游客呈现古今交汇的视觉盛宴。虚拟导览员“敦敦”带领游客穿越历史长河,使文物与故事在现实世界中“活”起来,实现了文化体验与旅游、教育与娱乐的巧妙结合。
此外,“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主打带游客经历一场穿越之旅。该剧剧场设计突破了传统剧场空间限制,复刻了石窟内藏经洞、莲花台、藻井等特色形制,观众在其中可看、可听、可游走、可互动。
丰富的文旅资源为业态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记者从日前召开的甘肃“权威部门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甘肃将培育打造文化体验、自驾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文旅康养、酒店民宿6条产业链,进一步夯实基础、丰富业态、培育产品,推动文旅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发展。
近日,为期5天的甘肃省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展销主会场系列活动暨第十九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在甘肃省庆阳市举行。庆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左红告诉记者,节会期间,现场观众达80余万人次,实现总销售额5188.54万元;全市游客近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78亿元,有力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
很多游客并不满足于逛节会。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的南梁革命纪念馆,就接待了不少从节会上分流的游客。南梁革命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端午节假期到馆游客有近3万人次,高于往年同期。
“活”起来的文化资源、多起来的业态和浓浓的人情味,不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带动当地的文旅消费升温。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效祖表示,甘肃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旅游发展大会部署贯彻到“十五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中,不断开创甘肃文旅发展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