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名家荟萃 传统文化 文化刊物 文化活动 艺术收藏 非遗文化 文化战略 文化资源  
地方分站
新闻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
发布者:马 欣 发布时间:2023/3/16 阅读:3465次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双击自动滚屏

马  欣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中铸就了一个个伟大成就。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内涵也在不断产生新的意义和实践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需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结合历史之变、时代之变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广大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贯穿在我国历年来的文化建设中,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需要时刻从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寻找经验,从党和人民不断的奋斗史中寻找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相结合中,诞生了许多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下的文化建设需要与伟大的建党精神相结合,赓续红色血脉,在党的历史发展中,找到新时代建设我国文化事业的启示。目前,我国正处于迈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的关键时期,仍然需要全体人民的同心协力、共同奋斗,这与建党精神中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相适应。在建设我国文化事业的征程中,需要具有生命力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伟大精神作为核心,在引领时代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层面起到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成果的作用。伟大建党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诞生于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下的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要将建党精神中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等精神内涵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相结合,引领全体人民不断守正创新、恪守道德准则,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汲取建党精神中的文化涵养和精神血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下的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和精神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养分,是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保持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我们要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展现载体,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时代化也需要时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时代意义,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发展观念,不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前,我国人民的精神追求不断提升,文化建设需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文化之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类共通的社会理念,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让人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红色血脉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不断走向世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除了需要以党和人民不断奋斗所诞生的许多伟大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核心,还需要不断创新文化的呈现方式,提高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不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从来不缺乏历史的厚度。在新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为文化的呈现挖掘更多的呈现方式和载体。相比于直接的宣传式传播方式,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红色文化等内容融入各地的特色旅游场景中,能够有助于提升人们在理解文化内涵时的沉浸感和代入感,通过对历史建筑和文物的参观游览,人们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相关文化精神的熏陶;与此同时,游客的参观和互动也能够赋予这些历史建筑和文物更多新的生命力。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在不同渠道中找到与当下人们生产生活相契合的融入方式,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舞蹈、影视剧、动漫、网络文学等文艺作品的创作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也能够在新时代不断获得新的活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融入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打造出新的文化精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人民的文化自豪感,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断贡献新的力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建)

    本文共分 1 页    

  相关评论

暂时没有任何评论

评论呢称:
 评论内容:
     
相关新闻      
  广西形成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多种模式 [ 2024/4/23 ]
  让更多民众走上舞台 [ 2024/4/23 ]
  ​从江西诗派到诗旅江西 [ 2024/4/23 ]
  粤闽文旅系统积极防御强降雨 [ 2024/4/23 ]
  山东升级“边住边玩” 让游客留下来 [ 2024/4/23 ]
  书香致远 文心筑梦 [ 2024/4/23 ]
新闻资讯       
头条报道
行业新闻
新闻动态
艺术领域
政策法规
最新资讯        
第十届数字阅读年会昆明召开,中国...
世界读书日|共读《天工开物》,品鉴...
广西形成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多种模式...
让更多民众走上舞台
​从江西诗派到诗旅江西
粤闽文旅系统积极防御强降雨
山东升级“边住边玩” 让游客留下来...
书香致远 文心筑梦
名家推介 查看更多      
王永健
莫言
苏长陆
杨勇
王涛
李玉田
网站首页  |  商务合作  |  加入收藏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找回密码  |  人才招聘  |  人才策略  |  返回顶部
 
文化研究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领导致辞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画院动态
艺术领域
政策法规
 
名家荟萃
名家推介
名家专访
名家作品
 
文化战略
文化资源
非遗文化
文化活动
文化刊物
 
书画收藏
文化超市
文化视频
文化时评
传统文化
文化赛事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中国文化研究网  中国文化研究网  2010-2024  版权所有  禁止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制
ICP备案号:京ICP备05015561号-1   联系电话(TEL):64813409/64813408   地址(ADD):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